特色小镇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整体考虑其融资需求。特别是对于央企小镇而言,由于其背负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使命,建设和运营更加复杂,更加需要通盘考虑融资需求。目前来看,央企小镇融资需求主要涉及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以及商业项目建设等。
(本文内容来源于央企智库联盟研究课题——《央企小镇助力乡村振兴研究》,该课题荣获了央企智库联盟 2019 年度重点课题(联合调查研究类)特等奖。中信城市运营研究中心承担编写其专题一:央企小镇资金筹措平台及方式研究。)
央企特色小镇资金需求与建设周期高度相关
特色小镇建设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各个建设阶段建设内容各不相同,资金需求以及相对应的融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建设周期,针对不同的资金需求,设立合理的融资平台以及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是央企特色小镇融资成功的关键。
初始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进行土地一级开发阶段。政府对特色小镇建设区域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乡村集体土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并进行适当的配套设施建设,使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达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建设条件的过程。这个阶段的融资需求主要包括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供气、供热、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该阶段属于前期投入,投资周期短且金额可测可控。
建设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项目建设以及公益性和商业性结合项目建设等。这个阶段的融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园林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环境系统等环境设施建设,学校、医院、体育馆等公共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生产平台建设,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交流中心等展示平台建设,人才公寓、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其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该阶段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阶段,资金需求量最大且难以准确测算,同时投资风险较高。
运营阶段
特色小镇进入运营阶段之后,主要涉及纯商业投资运营项目和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公益项目。该阶段的融资需求主要包括了运营企业的经营周转,优质企业的生产投资、经营周转和并购重组等,还包含了部分基础设施改扩建等。该阶段特色小镇运营已经较为成熟,投资需求较为平缓。
央企特色小镇建设融资受到诸多限制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基础设施投入需求、公配投入多少、土地出让控制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特色小镇投融资方案,需要同时参考因素包括现有的规划条件、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法律法规、特色小镇建设当地的历史数据以及最新的金融机构政策等。
设计出的整体投融资方案,作为政府决策和投融资的依据。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应该投入多少,公共配套应该投入多少,土地出让应该控制在多少,开发强度应该如何控制等。
特色小镇投融资方案本身对特色小镇的融资行为进行了多个方面的限制:
❶ 区域规划的限制,划定特色小镇主要功能区的界限,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乡村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明确特色小镇投资建设方向。
❷ 土地利用策略的限制,根据特色小镇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设计优化土地配置和土地利用方式,实现以土地为依托的特色小镇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
❸ 产业发展规划的限制,特色小镇建设要夯实乡村产业基础,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优势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
❹ 建设与开发时序限制,主要涵盖了一、二级土地开发,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文古迹修复等的进程安排。
❺ 投融资时序的限制,要充分考虑设计与建设开发、产业经营资金需求时点相配的投融资时序,保证融资来源及时可靠。
❻ 融资还本付息安排限制,通过特色小镇运营,逐步回收前期投资并实现效益,其特点为赢利点分散,回收周期长。
此外,特色小镇建设融资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限制:
◆ 央企自身投资的限制,中央企业不同于一般的民营企业,投融资行为受到诸多限制,例如部分央企下属企业在自身融资信用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在集团内部获得额外增信;
◆ 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法律法规对特色小镇建设融资也形成了一定的限制,例如要求通过PPP融资不超过当年本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的,在资产支持证券融资不能将公共基础设施作为资产出售等等;
◆ 金融机构政策等,例如资管新规、信托新规等也都对央企特色小镇融资形成了限制。
|